-
[1楼] 全国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5-07-31 11:21:35
作者-刘鹏回复: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科学大战》:选题很有学术含量,涉及到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里的一个难点;精选了大量的史料及最新的研究成果;且教学材料的表现形式因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显得丰满而完美。整个课程制作体现了目前微课所能达到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非常感谢评审老师的点评。今天的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哲学如果想要对科学家的实际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几乎是不可能了;但此类课程可以为同学们更好的认识科学及其与人文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在当下的技科学(technoscience)时代,这种认识不管是对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而言,对于其形成合理的科学观、科学—技术—社会观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
[2楼] 全国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5-07-27 17:52:09
作者-刘鹏回复: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讲授的内容对于学生重新认识科学有重要的帮助,条理清楚,能够广泛搜集各方的论点,容易使学生形成对科学比较全面的认识。作为导论比较合适,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的讲解和论述。演讲的痕迹略重,可以适当调整。
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点评。《科学大战》确实是本科生选修课中的一个导论性课程,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当代发展进行初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发展(纵向)、科学大战双方的哲学立场(横向)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
[3楼] 全国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5-07-24 13:51:47
作者-刘鹏回复: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介绍一个重要问题,清楚条理,思路流畅,知识面开阔。教态自然自信,有吸引力。因内容多,难以深入具体。
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点评。科学大战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其中蕴含的哲学立场的争论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我将本专题作为“科学与人文关系”大专题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斯诺“两种文化”命题、第三个专题是“第三次科学大战”。这三个专题结合起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讲解。 -
[4楼] 全国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5-07-22 23:16:14
作者-刘鹏回复: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整节课逻辑严谨,脉络清晰,中心突出。教师讲解过程自然流畅,丝丝入扣。整体风格上有电视记录篇的痕迹,比较新颖。如果能够从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对立统一角度对科学大战进行解释的话,可能问题的讨论会更深刻。
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点评。确实,科学大战是当代科学与人文、自然与人文关系的重要事件,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在此微课中详细讨论。相关内容我已与蔡仲教授出版哲学通识读本《科学和人文的冲突与融合》一书,该书有详细讨论,该书已作为相关课程的配套读物。 -
[5楼] 全国评审专家 - 评论于:2015-07-22 21:10:25
作者-刘鹏回复:决赛评审专家的原贴:
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够在广泛罗列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剖析,讲授过程逻辑清楚,层层递进,引人深思,反映了教师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出色的教学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学应有的特色。。
非常感谢评审专家的点评。科学哲学的教学需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互为补充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术悟性。我会继续努力。
1
第1/1页
评论/评审说明:
·仅显示作者在个人中心-评论管理中审核公开的评论内容,未审核的不显示。
·交流活动分校级、省级、全国三个环节。校级由学校组织评审、省级由省厅或省级承办机构负责、全国由组委会负责组织。
·为了保障公平性,对各阶段的评审专家均采用匿名显示,分别为“校级评审专家”、“省级评审专家”、“全国评审专家”。
·专家评审意见均显示在“专家点评”里。其他用户的评论显示在“网络交流”里。